育儿-CHEYISHU.COM域名出售

宝宝不说话、说话晚、说不清?再不重视真的会误了孩子!

2022-11-27 00:00:00

孩子开始咿呀学语,是每个家庭关心和兴奋的大事。

有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说话早而开心,也有不少家长为孩子迟迟不说话担心:“宝宝快两岁了不会说话,发不了几个音,mama都很少叫,是不是有问题啊?”

每当这个时候,旁人总会用“贵人语迟”的老话来安慰他们。

老话真的有道理吗?

(图片源自网络)

先来看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例。

案例

晨晨是双胞胎中的一个。弟弟在8、9个月的时候发声很好,晨晨却一声都不吭。老人说贵人语迟,并且,晨晨出生后各方面都属正常范围,妈妈觉得孩子能走了就没事,便没把这事放心上。

1岁4个月时晨晨能走了,却像变了个人般,脾气非常暴躁,稍不顺心就会发脾气,又哭又闹,甚至还会动手打家里人。持续一段时间后,妈妈带着晨晨去儿童医院做了智力测查,检查后发现晨晨发育落后,医生建议赶紧去做干预训练。

经过同事介绍,晨晨听说宝秀兰中心对于发育落后的诊治干预非常专业,于是就找到鲍秀兰教授看诊。

鲍教授看后诊断为发育落后,建议马上训练,千万不能再等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干预后,晨晨可以独立进入教室,非常配合上课,可独立坐椅子上。能主动说简单词汇30个,能模仿说大量词汇。能分物体大小,认识并说出简单四个颜色。愿意主动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。基本能力也追上来了,已经能和弟弟一起去上早教园了。

虽然已经是很好的结果,但如果家长当初能再发现早一些、早点带宝宝进行干预训练,也许,晨晨的童年会更快乐一些吧!

(图片源自网络)

宝宝为什么迟迟不开口?

每个家长当然都希望孩子口齿伶俐,能言善道,但在学龄前儿童中约有10%的宝宝因为说话晚,被诊断为“语言发育迟缓”

造成宝宝说话晚的原因很多,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:

原因1带养问题

无论在门诊、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私信,我们见到最多的也是这个原因。

门诊遇到这样一个孩子,1岁多,大运动正常,跟人互动也挺好,就是不会说话。询问之下,妈妈承认在照顾孩子的时候,觉得孩子很乖,给个玩具就可以躺着玩好久,于是就自己低头看手机。轮到奶奶照顾的时候,奶奶塞着耳机听戏曲,也没有跟孩子互动沟通。另一方面,据妈妈描述,家里很安静,电视也很少开。

家长以为宝宝小,不哭不闹就好,跟他说话也听不懂,就各自干各自的事情。还有些家长说,自己一个人照顾宝宝,又得做家务又得照顾宝宝,根本没有时间跟他说话。

这样无声的环境中,宝宝没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,学习起来自然就会慢一些

还有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宝宝,宝宝的任何需求都能够马上得到满足。这样就容易错过锻炼宝宝说话的最佳时机!

(图片源自网络)

原因2孤独症

孤独症的宝宝说话以及交流都会异常,但是这种疾病在3岁以前还没有办法确诊,只能称之为疑似。如果宝宝有疑似孤独症的倾向,家长最好能够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
之前有位妈妈就一直焦虑着宝宝的说话问题,也知道宝宝语言发育迟缓,就在家里观察,也没有干预治疗。到宝宝三岁多的时候,发现比同龄人要落后很多。这个时候再进行干预的话,效果就没有3岁之前好

原因3智力低下

智力低下的宝宝,常常不能理解和表达词语的意思,模仿能力也较差,因此给家长呈现的就是不会说话的状态。所以,有高危因素的孩子一定要定期体检,尽早发现,尽早治疗

原因4听力受损

听力缺陷会严重影响宝宝语言的发育,因为语言准备阶段宝宝是需要在模仿中发声,轻微听力丧失的儿童,还可以看着别人口唇动作学着发音,严重听力受损就很难学习说话了。

除了上述几个原因外,遗传、神经因素造成的失音;脑部受损导致的失语症(多有脑部损伤病史);心理因素造成的选择性缄默等也会导致宝宝说话晚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0~3岁是语言发育最迅速的黄金时期,如果语言发育迟缓,以后恢复到正常语言功能的概率和水平相对较低。而且,语言发育迟缓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面的,不仅影响语言发展,也关系孩子的心理、智力、社交等方面

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发音情况,一旦发现孩子说话吐字不清,大多数人听不懂,与小朋友交流存在障碍,3周岁还讲不出完整的句子,开口晚,不会讲话以及口吃等情况时,一定要第一时间带孩子去正规机构检查是否有异常,并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,千万不要再用"贵人语迟"来找借口了。

了解宝宝的语言发育规律

语言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,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牙牙学语的过程,从无意识的发音,到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,再到完全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宝宝的语言发育遵循着一定的规律:

0-1岁:语言准备期

基本上以简单的发音为主,“咿咿呀呀”“啊啊哦哦”,就表明开始说话了。只要宝宝哦哦啊啊,你就要及时回应。

1~1.5岁:语言理解期

能听懂简单的词语,比如你说“不行”摇头,“吃饭”招手,能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,比如“饭饭”“奶奶”“吃吃”。这时候,宝宝的语言能和动作对应上了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1.5~3岁:语言跃进时期

词汇量增长,能用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要求,虽然有些时候叙述逻辑有些乱,而且你会经常听到宝宝到处捡词语,可能是你说过的,可能是电视上的。

大多数宝宝都是这个规律,能在2岁半3岁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,当然每个宝宝都有个体差异。

所以,家长千万不要以小为借口而忽视宝宝的语言学习能力。到最后,还要归咎于宝宝不张口说话

教宝宝说话,别犯这几个错

宝宝开口说话的早晚,和家长的互动交流有着密切关系。爸爸妈妈平时要多和宝宝面对面交流,鼓励宝宝开口。当宝宝发音时,家长要及时给予回应,这样会激发宝宝对发音的兴趣。

宝宝说话比较晚的,家长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:

(图片源自网络)

误区1一直用叠音字教宝宝说话

“宝宝,饭饭了”、“喝奶奶了”、“宝宝看,那是狗狗……”用叠词和“婴语”说话是宝宝语言特定阶段的表现,有些家长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,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,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。

解决办法:

儿语的特点是发音清晰、吐字缓慢、声调较高、带有感情、句子短而重复多,如“宝宝!妈妈—爱你”。这样更加有利于宝宝分辨语音,进而学习。

但儿语虽好,当宝宝1岁左右的时候就不要用了,改用“妈妈语”,即采用缓慢的长音、高音来说话,比如放慢我们说话的速度对宝宝说“吃--饭”“喝--水”等。如果我们能把嘴巴张大,作出夸张的面部表情,会更有利于宝宝理解语言并学会说话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误区2模仿宝宝的错误发音

宝宝在刚学说话的阶段,常常会发出一些不准确的发音,如把“吃”说成“七”,把“姥姥”说成“闹闹”,“苹果”说成“苹朵”等等。有些爸爸妈妈觉得好玩,于是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。这样做会让宝宝得到错误暗示,认为自己的发音是对的,以至于很长时间很难改正过来。

解决办法:

爸爸妈妈应当用正确的语言与宝宝说话,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,宝宝的发音自然会逐渐正确。

误区3语言环境太过复杂

一个家庭里,父母一般教孩子普通话,老人教孩子方言,这样混乱的语言环境会大大增加孩子学说话的难度,甚至让宝宝感到迷茫和困惑,而不愿意开口说话。

解决办法:

如果家庭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,那么在宝宝学说话的前期请统一说普通话,包括老人。等孩子语言基础差不多了,再让老人教孩子方言,提醒孩子不忘本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误区4不等孩子开口就满足

很多家长都会这样,孩子只要一个手势,家长就知道孩子想要什么,例如宝宝指着水杯,妈妈就马上递过去,不用宝宝开口就满足了宝宝的要求,宝宝掌握了“捷径”,体会不到说话的成就感,就慢慢地懒得开口了。

解决办法:

在孩子学说话期间,家长可以装作不懂宝宝的肢体语言或词语,引导TA说出更多想法。例如,在宝宝指着水杯要喝水时,妈妈领会了意思,没有立即满足,而是引导宝宝说出来,即使是简单的“水”、“妈妈”、“要”,也能刺激宝宝的语言发育,对学习说话是非常有好处的。

误区5用电子产品“稳住”孩子

很多家长忙于家务,没有时间陪伴宝宝,就会把电子产品当作“保姆”来陪孩子。但电视里的动画片,早教机播放的儿歌和故事也很难助力宝宝说话。长时间盯着视频不说话,还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甚至影响视力和大脑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解决办法:

不要让孩子跟着电子产品学说话。如果想听想看,最好是家长和宝宝一起,并且合理控制时间。

将电子产品替换成绘本,不仅能增进亲子感情,有助于宝宝学习发音。可以和宝宝讨论剧情,比如将陈述式的"小熊住在森林”换成“小熊的家在哪里呀?”引导宝宝说出更多词语。

平时,家长还可以多带宝宝到户外玩耍,和同龄小伙伴接触外面的人和新鲜事物,能引发宝宝的好奇,锻炼说话能力。